金庸美女之“小昭”

时间:2010-09-24 00:00 作者:笑傲江湖 手机订阅 神评论

新闻导语

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小昭是黛绮丝(即明教四大护法之一“紫衫龙王”,人称“金花婆婆”)和韩千叶(即“银叶先生”)之女

    当个体对群体极为驯服,一切以群体的意志为归依时,其个性的真正特色也就随之消失了,只剩下些姓名、武功和身世派别的差别,小昭应该闪现出其个性的火花,在个人的感情问题上敢于从个体的要求出发对群体的固执规范进行反抗,使她截然有别于绝大多数臣服于群体压力下而毫无价值的牺牲自己幸福的女性,而且,这种反抗既然纯粹属于个人的性质,也就必然具有个人的独特方式:活着就要获得自身爱情的愉快,而当这种爱情不能再继续下去时,就要”无所遗恨”的走向死亡。这种爱情是否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根本不在她的考虑之中,因为爱情被终止时她的生命也随之结束,任何后果对她都已不再能产生影响,正如《寻梦》中唱道的:“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生也罢,死也罢,一切由着自己的意愿。

    我们大可把小昭和张的这段海上别离刻画的比TITANIC还TITANIC,但最后还是只好让他们分离了,因为小昭这个形象在出现以前就已经注定了她的命运,就如同金学中的大多数女性一样,也许人生的道路会有所不同,最终的结局却早已是安排好的了。

    我们常常无奈于下面的一点:在某种程度上,人物的性格必须为故事的情节服务,但我们在情节的背后看到的宁愿是我们的矛盾:我们不希望这样,但我们同样也不祈求那样,因为我们在自己的感情和经历的理解中阅读,作者塑造情节,我们塑造形象。我们和作者一样的无奈。

    一个人总是在自己的幻想和过去中阅读现在和将来,我们对于某个形象的爱和憎决不是因为他那么的可爱或可恨,而是我们或我们身边的人有过此等的经历,让我们联想到自己,我们总是在大的是非上有相同的意见,是因为我们多年的人生总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是和非,难道我们都要有相同的爱憎吗?

    所以改写一个注定了命运的角色(特别是当她是中国传统里的女性时),只会令她和作者更痛苦,而不会给读者带来任何的欢娱。

    所以,这段话也只能在网络里说说而已,但不管结局如何,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小昭的。

    在这里我只是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想说一点自己的感想,我爱小昭,因为我们遇到了太多的现实世界的小昭了。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个性的女性都集中在《红楼梦》、《金瓶梅》、《拍案惊奇》这三部小说里。想了解中国传统女性,只要读一下这三部小说即可。有一部木刻版的《三十三剑客图》图画,当年在民间颇有流传。其中的几个女性在武侠小说包括古典小说里都极有地位和影响,像红线,聂隐娘,赵处女都刻画的极为的形象和逼真,对后来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读这样的传奇类的小说,最好是读一下原文,再好的白话文都不能表现其古典的汁骨风韵。

    金学里的绝大多数女性都很呆板,远没有同时代的男子那样风光,但还是有几个可圈可点的,小昭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个。写一个人一定要写一类人,小昭如果脱离了她的时代和当时的背景,背驶她的类别,小昭也就不再是小昭了。但在谈到她时我还是很痛苦,我爱小昭,但不包括她那种角色。

    由小昭我经常想到仪琳,仪琳对令狐冲的爱也许更甚于小昭,更无私于小昭,但仪琳这种角色我不愿谈,因为她太不现实了,太虚构了,我们可以虚构角色,但我们无法虚构现实。脱离了现实的仪琳只是一个伟大的爱情之神,而不是痛苦与挣扎于爱情的小昭,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小昭。如果说可以选择痛苦的角色的话,我宁愿选择小昭,因为我爱她和她这种形象,即使我很无奈。我们选择生活,只是因为我们爱她,即使我们有时会很痛苦。

    任何一个有个性的人在经历了一段痛苦或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后,如果她还没有被此而击倒,必将更坚定的面对以后的人生,但愿小昭是这样的人。

    我衷心的希望金老在以后塑造这样的人物和形象时,首先想到--

    个体在追求自由的爱情时,如果曾对自己的要求作过理性的思考,这种觉醒就无法避免:既然我无权支配自己,不能对自己负责,我又凭什么去追求自由的爱恋呢?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宋· 晏殊《鹊踏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