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之间——笑傲何妨思不群

时间:2010-09-09 00:00 作者:刘国重 手机订阅 神评论

新闻导语

与很多朋友一样,本人最早读到的金庸传记,是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初版,费勇、钟晓毅编著的《金庸传奇》。从这《传奇》,才稍稍得知查先生的大致生平。

  七

  任大小姐对待‘江湖散人’,极端地不礼貌。而“群豪大声欢呼‘圣姑!圣姑!’,一齐躬身行礼。瞧这些人的神情,对盈盈又是敬畏,又是感佩,欢喜之情出自心底”

  即使面对‘嗟来之食’,除非您有黔敖先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的骨气,否则,‘一饭之恩’,也不能忘。

  嫌援助太少,嫌态度不好,那是可以拒绝的,没人强迫你接受。一旦接受了,便只有感激的份儿,再没有抱怨的资格。

  父辈、祖辈曾经接受过他人与他国的好意,作为后人,我们只好概括承受。如无力报答,将这份好意记在心里,也是好的。

  只有自卑感奇强、完全丧失自信力的人或民族,才会吝于从自己口中诚挚说出‘感谢’二字。

  至于自己对他人的恩德,少说为宜。喋喋不休,止增笑耳。

  有人对信陵君讲说:“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愿公子忘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而按照某些朋友的逻辑,加以演进,最后的结论只能是:全世界都欠他、他家、他贵国的,都应对之鞠躬致谢。而他、他家、他贵国是不需要感谢任何人、家、国的。

  感恩报恩,只有一个原因。还是人,使自己残存一点人性。

  忘恩悖恩,则可以有一万个理由。

  要求别人或别国完全不考虑己方的个人或国家利益,只为你活着为贵国着想,这样的想头,是否稍稍有那么几分无聊甚至无耻?

  《圣经》上说:“施比受有福。”按照某些人的混帐逻辑,而极端化,那就应该‘施者’对‘受者’感恩。正因为我慷慨地接受了帮助,才使尔等良心安宁,得以体会无上幸福。

  即以金庸遭遇的‘XX事件’为例,金庸需要感激王世瑜吗?当时都在XX边缘,王世瑜如不警觉,他自己也将灰飞烟灭。

  然则,金庸不需要对王世瑜感恩吗?

  令狐冲身上,有着浓重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

  但是,自由主义不等于弃绝人情、忘怀恩义。

  “现在青年的误解,也和醉人一般。……你说婚姻要自由,他就专门把写情书寻异性朋友做日常重要的功课。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主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规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你说青年要有自尊底精神,他就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不受善言了。”(陈独秀《青年的误会》)

  八

  某些贫困大学生,受私人捐助得以求学,却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仍是惊心。

  有论者由此看出*******,这都什么眼神?恰恰相反,此类事件,正代表了吾国社会教育的空前成功。

  我自以为很能理解网友对令狐冲善待师父岳不群的不理解,但我绝不认为“金老爷子在这一点上把令狐写得有点假了,偏离了人性的真实”

  也许,正是我们自己的人性被成功扭曲了。甚至,部分地丧失了人性。

  1952年,陈寅恪先生《吕步舒》一诗(“证羊见惯借耝奇,生父犹然况本师。”),已经记录了孝道与师道的凌夷。

  传统中国人,‘恩义’观念甚重。正如金庸《韦小宝这小家伙》所言:“在民间的观念中,‘无法无天’可以忍受,……甚至于,‘无赖无耻’的人也有朋友,只要他讲义气。但‘无情无义’绝对没有,被摒绝于社会之外。……‘情义’是最重要的社会规律,‘无情无义’的人是最大的坏人。传统的中国人不太重视原则,而十分重视情义。……不孝父母绝对不可以,出MAI朋友也绝对不可以。”

  终于,我们踩踏的地板,已经是地狱的天花板了。

  西谚有云:“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灵魂。”

 

相关阅读: